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文科生的高三历史笔记 > 第三章.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三章.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2)

    第三章.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纷争的历史背景

    周王朝东迁洛邑之后,王畿只剩下洛邑周围不过两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王畿缩小之后,国王的财源兵源都大大地减少,而且一天一天的趋于枯竭。从此以后,昔日权力至高无上的周朝“天子”已经变得名不符实。强大的诸侯取代周王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我国历史从此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天子”一词总是表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所谓“天子”即天帝之子,是老天爷在人间的代表。《尚书?洪范》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周朝推翻商朝之后,原来的部落首领变成了天子,与此同时,王族的同姓亲戚和开国功臣也变成了诸侯。对于天子,诸侯是臣;对于诸侯,天子是君。就此而言,周人的天子和诸侯,已经形成了一种上对下的君臣关系。这种体制实际上是家族式的统治,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民”的金字塔式的统治。儒家礼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关系,就是对周制的完善性认识。

    但是在这一制度下,所有受封为臣的诸侯都不是担任官职的专门化官僚,而是拥有封国的**国家的统治者。诸侯分为五等,名称有“公、侯、伯、子、男”的区别,但是只有封地大小的不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一个诸侯国就是一个**国家,周天子除了收取贡品之外,对诸侯国的内政没有管辖权。换言之,这些诸侯本身的存在,并不表示周天子已经或曾经拥有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而是证明这种最高权力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周人能够并已经发展出来的王国政治体系,不是权力集中的传统体系,而是权力分散的传统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虽然起初都在名义上承认周天子的最高地位,但却各自为政、各自制订自己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条款。其好处在于权力下放,各诸侯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其弊端也一目了然,那就是各唱一本经、各争各的利。常常因为诸侯间利益而彼此混战,搞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很显然,这种分封制至此已走入末路。可怜的周王室再也没有力量维持昔日的统治了。王室失去了收入来源,诸侯也不再按时进贡。周王“债台高筑”,地位全无,甚至寄人篱下,靠着诸侯的施舍过日子,于是周王再也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和尊严。王室衰微导致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发生了根本动摇,于是天下大乱。

    周王朝衰落所引起第一种乱象是内乱不休。

    西周经过四百年的发展,国君、诸侯、士大夫的后代不断繁衍。

    一方面,等待分封的贵族越来越多,可是周朝王室拥有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少,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开始失调。

    另一方面,各诸侯国因为有了“封土”、“臣民”,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一批有能力的新贵族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锐意经营农业,设法招徕流散的奴隶和贫苦的自耕农民,千方百计开拓私田、扩大耕地,同时改进生产工具,使用铁器、推广牛耕,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就形成了新的暴发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暴发户在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于是纷纷对内相互兼并、甚至篡位弑君;对外开疆拓土,直至称王称霸,这就对周室的王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周王朝衰落所引起第二种乱象则为诸侯兼并。

    在周王朝建立初期,各封国的面积相差不大,不分大国小国都能和平共处,现在变成强侵弱,大吃小。周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其中楚灭国41个、晋灭国18个,齐灭国10个,鲁灭国9个,宋灭国6个,其他小国之间互相征战杀伐,灭国数量不胜枚举。这些国家的每个国君都想争当霸主,因此连年生发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这种混乱情形,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致到了各国诸侯“征城以战,杀人盈城;征地以战,杀人盈野”的地步。

    在春秋三百六十年间,经过不断地征战并吞之后,强大的封国不断吃下弱小的封国而日益膨胀,小封国的数目因不断被吃而日益减少,未沦亡的小封国也因不断被蚕食而更加缩小。结果是:小国逐渐变成大国附庸,而大国则日益强大,造成各霸一方的态势。

    在斗争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史书称之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国五个强国。

    二、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春秋时代,霸主代替过去的王室成为权力中心。齐桓公是历史中第一位霸主,也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虽为第一霸主,但春秋霸政的真正创始者是管仲。

    在政治上,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尊王”的目的是重建国内秩序,“攘夷”的目的是解除外患威胁。这一思想简单明了,获得了诸侯国的广泛拥护。在经济上,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游食,民无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齐国位于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既无外敌威胁、又有渔盐之利,所以国富兵强,所以称霸东方。管仲逝于公元前645年,与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相距约一百五十年,而孔子仍云,“民到于今受其赐”,可以证明管仲政策在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

    但是齐国的霸业仅仅维持了一代。管仲和齐桓公死后,楚国强盛,意图问鼎中原,被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击败。随后,楚庄王修明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与晋国形成长期百年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