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纲要三世界史(1/2)

    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概况

    本单元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加的新内容,包括自远古至中世纪的世界历史。自1995年至2007年,高中历史教材没有包含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所以本单元的试题以前在高考中很少出现。

    但是历史的发展自有其中的规律,要学好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就必须把握历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因此,要学习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必须先了解世界古代史。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为标志。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地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国家,以小国寡民为特征。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促成了希腊的民主传统。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将雅典引上民主轨道的改革是梭伦改革。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结果。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通过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克里斯提尼。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包括: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明显缺陷是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享受到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二、古代罗马的法制建设

    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1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2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其中罗马的“伟大”指的是法律制度。罗马法是以《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为代表的罗马法律法规的统称。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成文法中颁布最早的是《十二铜表法》。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为罗马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很多法律原则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例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直接源于罗马法。因为罗马法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但是罗马法没有民权思想,其立法原则是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必然遭到奴隶、平民的反抗。在罗马帝国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终导致帝国灭亡。

    三、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征服意大利半岛。然后,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确立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实行元首政治。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进代的历史终结,欧洲进入中世纪。

    四、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

    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隶农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开国君主克罗维率领亲兵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成为了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改革封建制度,建立“采邑制”。从此,国王仅仅是名义上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君主制。1265年英国议会和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建立,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五、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在圣城麦加创建伊斯兰教,其宗教经典为《古兰经》。就象洪秀全在广东老家呆不下去一样,穆罕默德在麦家传教的很不顺利。由于受到当地人的排挤,穆罕默德就带领信徒弟前往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8世纪,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750年,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六、王权与教权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丕平为报答教皇的支持,向教皇献出意大利中部的土地,在罗马周围建立了教皇国,从此奠定了教皇权力的基础。查理大帝加冕,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原则,进一步密切了王权与教权的联系。11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斗争,表明教皇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教权于13世纪达到极盛。14世纪有70年的时间教皇受制于法国国王,“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七、庄园与城市

    西欧封建庄园的领主主要有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庄园的耕地包括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从14世纪开始,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庄园开始衰败。

    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承担工商业职能的自由城市开始兴起。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点是:最初的城市居民是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后来城市市民包括从农村逃亡的农奴;市民居留期必须在一年以上;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国王支持市民采取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反对封建领主的统治。为了获得自治权,城市采用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两种手段。

    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为西突厥的一支。公元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到了16世纪以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贸易的商路,迫使西欧国家不得不向大西洋拓展,开辟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13~15世纪的欧洲社会

    英法百年战争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本单元的历史包括从欧洲早期至14~16世纪末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兴起的表现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

    经济上的兴起体现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

    政治上的兴起的标志是发生在现在荷兰、比利时的尼德兰革命。

    思想上的兴起体现在文艺复兴和基督宗教改革。

    从1999年开始,“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被列入历史高考大纲。虽然从14世纪到16世纪不属于世界近代史的范畴,但这一阶段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前奏。在此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与世界近代史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这个时期,也是古代中国由先进转向落后的转折点。东西方在同一时期的历史有着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在经济,均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同点在政治,西方蒸蒸日上,中国停滞不前。是必考的主干内容,命题潜力较大。

    本单元考查的知识点侧重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后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及其成就、意义等。

    本单元主要内容如下:

    1、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4世纪前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出现;2从生产力上看,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代,早期的殖民活动,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3从生产关系看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代,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殖民掠夺等。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以推动资本的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6世纪爆发的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成果是在荷兰率先确立了基本的资本主义制度。此时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诸国进行了封建改革,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整体看,封建主义仍然处于上风。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思想解放,以人文主义为反封建和神学的思想武器,传播了资产阶级观念。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打破了中世纪的蒙昧。应当运用“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起反作用”的理论,分析、认识文艺复兴运动。应当充分肯定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起过十分革命的作用。当然,人文主义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

    4、早期殖民统治与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从16世纪开始,英国、法国和荷兰后来居上。世界被殖民者侵占的地区主要包括南北美洲、印度、非洲。殖民目的是为了原始积累,其方式极其野蛮,主要包括种族灭绝,贩卖奴隶,掠夺资源等。而英国的殖民方式相对具有开发的意义。经过激烈争夺,英国于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初步建立了海上霸权。

    5、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与欧洲社会政治、思想的因果关系1欧洲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的早期殖民活动;3从早期殖民活动中获得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4实力不断增强使资产阶级开展了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6、着重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后果,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还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本单元主要高考知识点:

    新航路的开辟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形势

    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

    罗马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马丁.路德与欧洲宗教改革

    17世纪30~60年代英国的宗教改革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是高考的绝对重点。尤其是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几乎每年有题。从命题的题量、分值,出题的频率看,法国大革命史是首选。考查的侧重点是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的启蒙运动。由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仍然会占有重要地位。

    1、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矛盾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思想上表现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在国家关系上表现为殖民扩张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特点

    (1)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要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分析。共性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

    经济上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是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新的政治要求。

    外因:

    英法和封建统治、美国的殖民统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以及各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个性的原因是由各国所处的时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二是革命进程曲折复杂;三是均由资产阶级领导反封建大军。

    3、拿破仑政权的兴亡

    结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内外形势,理解拿破仑取得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从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在评价拿破仑的是非功过。

    4、启蒙运动

    采用比较法,认识启蒙运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基础上,又向前大大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其内容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

    5、历史事件分析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与恐怖政策、早期殖民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等。

    本单元主要高考知识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启蒙运动的内容及其社会影响

    卢梭的思想主张

    17~18世纪的历史剧变

    法国路易十四改革的客观作用

    俄罗斯的彼得一世改革

    美国**战争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宣言》和《人权宣言》

    法国三级会议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1791年宪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拉丁美洲**运动

    门罗主义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单元包括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的历史。

    本单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历年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工业革命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迅速发展。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采取不同方式扫除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工业革命”和“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在社会主义运动史方面,高考出题的重点是:早期工人运动、巴黎公社、第一国际、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在民族解放史方面,亚洲革命风暴在高考中也有题目出现。

    本单元主要内容如下:

    1、工业革命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中心。三大历史潮流引发了工业革命,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其中的主流是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应从“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分析工业革命极其深远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

    2、19世纪中期的工业资本主义

    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19世纪中期的革命、改革的主要背景,就是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的目的,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工业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的任务,就是反对封建制度,同时也反对手工业时期以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过时的上层建筑。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两类:

    一是推翻封建制度的改革和统一战争,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属于此类;

    二是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美国内战属于此类。

    3、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是十九世纪的两股进步潮流。突出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和亚洲革命风暴这四件大事上。

    (1)对马克思主义诞生,要侧重于分析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对第一国际成立,要侧重于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第一国际的政治、组织原则。认识到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

    (3)对巴黎公社,要侧重于分析公社的革命措施,认识到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对亚洲革命风暴,要侧重于分析其起因和性质,认识到这次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这次风暴具有反殖、反封建双重性质。

    4、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

    结合有关史实,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影响:

    (1)对列强本国经济的影响;

    (2)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征服与改造世界的双重性影响;

    (3)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影响;

    (4)对列强之间矛盾的影响。

    本单元主要高考知识点: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

    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拿破仑战争与“神圣同盟”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生活

    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意义

    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美国南北战争的过程

    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

    德国统一的条件及统一过程

    普法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结局

    巴黎公社的成立和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大日本帝国宪法》

    中日两国近代化的比较分析

    英国、日本工业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历史背景

    亚洲革命风暴的特点

    世界各国推动改革的著名历史人物

    第五单元、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本单元包括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复习中,建议首先理清的三条主要线索:

    第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19世纪晚期,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其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出现瓜分世界狂潮。由于不平衡规律作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形成两大集团,导致一战爆发。

    第二,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面对列强的殖民掠夺,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尤为突出的是“亚洲觉醒”。

    第三,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在理清线索同时,应注意分析其内在规律和相互之间联系,并与上一个单元结合,纵向整理这三条线索,分析其阶段特点及出现明显变化的原因,提高运用史实分析归纳历史发展特点的能力。

    主干知识包括以下方面:

    经济上,电气时代到来,垄断经济模式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出现两种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

    国际关系上,列强争霸日趋激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外扩张倾向加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出现一些局部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民族解放运动上,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进入“亚洲觉醒”时期,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有次要地位的旧式反帝反封建的起义。

    高考命题可以从宏观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三股进步潮流,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一股逆流,即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1、经济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它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了电气时代,同时也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美国、德国的垄断最为突出。一方面,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各国不平衡性加剧,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俄、日等国经济也有较快发展。

    2、政治发展

    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政治领域的变化:

    1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及其政治干预能力的增强,国家的经济职能越来越强,垄断资本家也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2以比较健全的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大体定型。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是比较典型的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的国家,如英、法、美等国;二是在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同时,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的国家,如俄、日等国。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1、概况: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工人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为适应联合斗争的需要,第二国际成立。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形成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2、特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斗争的组织性加强;主要斗争手段从政治斗争、暴力斗争转为经济斗争、合法斗争;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到德国,又转到俄国;国际工人运动从西方向东方扩展。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强和殖民统治的加深,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客观上又使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步壮大,成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

    2、亚洲的中国、朝鲜、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进入“亚洲觉醒”时期,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有次要地位的旧式反帝反封建的起义。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水平相对落后,以武装斗争为反殖民侵略的主要形式,埃及抗英斗争、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最为突出。拉美国家**后,没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反帝反封建是其共同任务,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突出事例。

    四、国际关系的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不同政治统治特征的比较:一种是实行民主政治的英、美、法,一种是实行**特征的俄、德、日。

    1、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及其根源: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争夺,激化了矛盾,形成了三个中心环节:法德矛盾,焦点在于对欧洲霸权的争夺;巴尔干问题,俄奥两国是主要对抗双方,同时也涉及到英德;英德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对殖民地的争夺,是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三对矛盾的斗争逐渐演变为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协调矛盾,最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大战爆发,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争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了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不平衡性。

    五、高考主要知识点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

    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亚洲觉醒的特征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斗争

    南美**战争的过程

    多洛雷斯的呼声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六单元、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单元包括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二战前的历史。主要涉及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事实。

    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这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此后,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巩固了革命成果。从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类社会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跨时代的事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18年起,面对资产阶级的反扑和西方列强的军事干涉,苏维埃政权本着“一切为了前线”的宗旨,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统称“战时**政策”。其主要意图在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施的结果,使苏维埃政权能够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事实说明,战时**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苏俄从1921年起实施新经济政策,其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质是利用小生产的作用(农业中)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中)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是消除了社会危机,二是促进了经济恢复,三是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环节。

    此后,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成立了十六个新的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与苏俄合并组成了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