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川军威武 > 第四章 欲兴国,先育人

第四章 欲兴国,先育人(1/2)

    ('村子里面来个一个有大学问的洋老师,要给孩子们开始上课,那可是留洋才能学到的大学问,而且还不收学费。这个消息不到半天的时间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李家村方圆三十里。

    “哎,听说了吗?李家村来了个洋老师,那可是有大学问的”

    “听说只是个洋学生么,那是教什么的?这学问能有多高?”

    “嘿,这你个老娘们就不懂了吧,洋学生,那可是留过洋的,知道不,这也是现在没有科举了(清朝在1905年9月2日废除了科举),要是搁在前几年。那就是咱大清朝的状元,知道不,状元有多少学问,这洋学生就有多少学问,一万个秀才里也出不了一个。”一个拧着旱烟锅子的老头似乎很懂的说道。顿了顿又说道:“这状元郎有多少学问,那就不必说了,以后最少也是个账房先生,说不定学好了还能当个教书先生。

    那个时候老师的地位非常的高,一般人一个月能够挣到5块钱(1两银子等于1银元即墨西哥鹰洋,早在**战争时期的1823年就大量涌入清朝,成为清朝的主要货币,这里就不细说了。)就算是属于高工资了,那个时候一银元可以买到60斤大米。而县令一个月能够20块银元,但老师一个月能够拿到80银元。妥妥的高工资。而且非常受尊敬,社会地位比较高。

    中国的的科举制度发展了一千多年,本身很复杂。一方面,因为科举的发展,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部分的官学体系逐渐废弛,尤其是晚晴,国子监废了不说,地方的州学府也废了。它作为以前的主要上升渠道,所以就有很多人愿意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的私塾很兴盛,为什么这么说呢?它的形式各异,规模有大有小,有乡绅办的义学,有族里办的组学,也有大家庭办的家学,还有更多简陋的的形式。比如某个农民以前上过学,识过字,光种田养不活家人,而家里也有多的房子可以腾出,这个时候就开个班讲学,有小孩来读书就教,没有孩子来就在家闲着种地。有最开始是希望能够考科举,中秀才。但是考科举要学四书五经的,但是大部分学生他不是那块料啊,也就是学学《千字文》《百家姓》,然后识俩字,能读个布告,看个对联,能凑合就行。

    即便是一百个读书里面,只有一两个能够考秀才,但科举凭借着教育制度还是深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了。大部分人他达不到考秀才的水平,但也掌握了文化知识,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出去做点小买卖,平时生活中看个布告,记个账什么的,都会很方便的,还有就是逢年过节时候写个对联什么的,家里有人能写,就不用外面去找人写,后来废了科举,没有上升的动力了,就没人念私塾了,根子也就断了,没人会写对联了,于是过年时就拿着口大碗,在碗边蘸墨后往红纸上扣,盖成几个大圈圈。那个时候的农村是很有文化的,反倒是城市里差一点,农村的这个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和私塾教育有关,但科举废除以后,很多人就感叹,我学这东西干吗呀,学这些也没出息啊。所以科举的废除,把士绅和朝廷联系的纽带掐断了,因为科举是底层士人上升的阶梯,现在阶梯被撤掉了,所以传统的联系就断了。

    所以说nozuonodiery?清政府是自己把自己搞死了。要说这科举制服其实问题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