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小旋风 > 第四十六章 胡话

第四十六章 胡话(1/2)

    朝堂上从赵佶开始,大多数文官武将认定熊茂才乃一介贪官,死有余辜。

    这可惹急了蔡京蔡太师!

    因为熊茂才与蔡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虽说熊茂才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此人善于公关,不但在乐陵官场,就是在整个沧州官场里,也是一个说得上话的角儿。

    而这位蔡太师呢,热衷于接受来自大宋国各地官员的礼品。每年节日期间,蔡府里都要热闹好一阵子。多场酒宴过后,各地官员的礼品不说堆积如山,但至少能放满蔡府里多余的数十间空屋。

    吃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

    蔡京认为,如今熊县令被“暴民”杀死了,必须认定他是因公殉职,是为国尽忠,否则他脱不了干系,就会授人以柄!

    想到这里,这个老滑头匍匐金殿,带着哭音道:“陛下明察啊,熊茂才为官二十多年,一向勤政爱民,多负辛劳。他虽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可是忠实地履行了一个县令的职责。他两袖清风,堪为大宋国的表率啊。这样的清官被认定为贪赃枉法,就寒了天下清官的心哪!还望陛下明鉴,如果认定熊县令是贪官,会危及大宋国的江山社稷!”

    好个蔡太师,真是巧舌如簧,黑白颠倒,能把一个贪官说成是清官!

    赵佶一向信任蔡京,听了他的这番话,觉得比陈瓘、陈次升、任伯雨等谏官的话更有道理!

    梁师成趁机说道:“蔡太师是为大宋国的千秋基业着想,因此熊县令应该得到朝廷的表彰!”

    赵佶就爱听这样的话,我大宋国的官员,就是好样的,熊茂才就是个清官嘛。

    于是,这位玩帝说道:“蔡爱卿、梁爱卿的说法更有道理,认定熊茂才是贪官,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不管咋讲,熊茂才毕竟当了二十多年基层县令,保了一方平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传朕旨意,公开表彰熊茂才的殉职之举,那是尽忠报国。至于柴贵等柴庄、郭桥镇人的定性嘛,我看这样,乐陵暴乱系当地黑帮成员挑唆压迫所致,在这场暴乱中,熊县令、柴庄主等各方势力通力合作,终于取得了打黑的胜利!”

    你瞧瞧,这就是大宋国君臣的水平!

    这样的君臣组合,才导致了后来的靖康之变!

    是非不分,忠奸不辨,是亡国的主因。

    真是一派胡言!

    赵佶说罢,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道:“好了好了,此事到此为止。以后切莫再提。噢对了,翰林书画院成立时间不长,我得去看看,顺便为‘芙蓉锦鸡画’题款,退朝!”

    满朝文武听了,面面相觑,只得徐徐退出殿外。

    乐陵柴庄,此时热闹非凡。

    男女老少齐出动,载歌载舞,庆祝打黑反贪的胜利。

    当然,这样的火爆庆祝,也有祝贺柴贵一家当选为乐陵领导的成分。

    面对这样的场面,柴贵心情自然不错,他吩咐大摆酒宴,招待庄内庄外的人。

    好家伙,一下子摆了数百桌!

    只要是到柴庄来的人,查明身份后,都能入席畅饮。

    而且是免费使用。

    柴庄如此盛况,可和战国时的孟尝君相媲美了。

    孟尝君,真名田文,战国时齐国贵族,战国四君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幼子。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留下了焚券市义、狡兔三窟、封地武城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历代名人对孟尝君评价甚高,举例如下:

    公孙戍曾:大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司马迁: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曹植: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要评价孟尝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说“士”包括哪些人。在中国古代,“士”的含义甚广,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贵族,还可以指青壮年男子,但最常见的含义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品质、技能或才干的人和知识分子,这可以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里找到,《孟尝君传》中的“士”应该只能是后面的两种人。

    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种品质、技能和才干的人就可以称为“士”,而不一定必须是知识分子,那就不应该把《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为毕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啊,而且除了“鸡鸣狗盗”以外,他们应该还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干,他们才能够享受孟尝君给他们作为食客的待遇,否则,孟尝君就是一个白痴,每年费许多粮米去养活那些一无所长的废人。

    还有,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的事迹写进《孟尝君传》中,应该也是为了以此来证明孟尝君的能“得士”。其实,“鸡鸣狗盗之徒”不见得就是下三滥而让人看不起,起码他们比有些酸腐无用、虚伪卑鄙的知识分子可爱得多。梁山好汉时迁不就是这样一位“鸡鸣狗盗之徒”吗?梁山大寨不也正是由于招纳了许多这样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之徒”才兴旺发达的吗?

    孟尝君的门客中除了这些“鸡鸣狗盗之徒”外,还有一些非同一般的人。比如,有一个名叫魏子的人,他替孟尝君到庄园去收租,去了几次一点粮食也没有收回,原来他私自把粮食借给了一位贤者,后来孟尝君受到了别人的毁谤,这位贤者不惜自杀来证明孟尝君的无罪。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魏子有知人之明,且仗义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