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八章 节 兵家尚武德(2/2)

说这样是违背了武德。

    他后来送给了言羽一本里言羽慢慢了解到,原来习武不仅可以给人以坚强的体魄,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人拥有伟大的心灵。

    从中言羽知道了什么是侠义精神,知道了什么是大勇和小勇的区别。明辨是非善恶,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即为“大勇”之举。相反如果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见利弃义,逞强斗勇,恃强欺弱,以武谋私,则为“小勇”,亦即“匹夫之勇”。能征服人心的,是勇气和侠义,是武德的力量,而不是拳头的力量。

    言羽想到平日里种种恶行,不禁汗颜,后来终于决定悔改,不再跟随赵劲松四处鬼混。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了“武有七德”的论述——“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己用了。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称为国术,被视为中国汉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

    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中国武术衍生出不同武术门派,修炼之法各门各派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

    中国武术的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理论有不少前人经验和拳谱记录,而实践带来了体育、健身、和汉族武术独有之气功、养生等重要功能。

    武术的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因此,它体现了武者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除了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练习拳术、刀、枪、剑、棍等套路时可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也可在激烈的对抗中克敌制胜。

    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

    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

    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

    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荀子.子道有云:“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滥觞”一词,典故于此,指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后来就把“滥觞”比喻为事之开始。)

    而中华民族积极的入世精神,优良的道德品格,几千年来如薪传火,连绵不绝,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毫无例外,道德素养在军事领域中,也长期被置于首要地位,成为兵家思想的一种精神力量。

    《孙子兵法》关于将帅修养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又从反面提出了“将有五危”,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虑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意思是说: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一味“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

    《孙膑兵法。将义》又进一步发挥说:“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

    《吴子》则把将帅的“五德”概括为“理、备、果、戒、约”。总之,优良的品德是为将的首要标准。

    自古以来,“兵家尚武德,修身重养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中华武术其实包含了很多武德文化在其中,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

    《周易.乾》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以及很多武德规范:

    “自强不息,尚武崇德,修身立本,习文弘道”。

    “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

    “戒骄奢淫逸。”

    “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

    。。。

    读好书做好人,言羽的武德之心,也正是因为读了柯天崩所赠的一本《逝去的武林》,终于开始爆发式的觉醒。

    这本书的作者李仲轩,是一位在西单守门近50年的老者,也是抗击八国联军英烈之后、三大武学宗师的闭门弟子,是中国武术界的一位至尊前辈,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他的三位师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都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

    而他34岁退隐江湖、文革时期倍受迫害、历经10余年天津劳动改造,老年才著书,揭示了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禅”的境界。

    书中有武技理论、有实战格斗经验、有做人的道理,立意很高,传达了中国武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明清之际,姬际可无意中在一破庙发现了半卷《武穆遗书》,并由此创建了内家拳的第一个拳种——形意拳,《武穆遗书》也作为形意拳的镇派之宝世代相传。金庸的小说中只是引用了这个典故,而《逝去的武林》一书却真正提供了《武穆遗书》的详细习武口诀。

    武术本来源于道家文化,而后世往往将两者分离,使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而此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让言羽后世一生之中,文武之道,水###融,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