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赶集(1)(1/2)

    1

    腊月二十六,这是乡里在年前最后一个集贸会了。

    昨夜鸡叫三遍了,白老汉才回屋睡觉。天刚蒙蒙亮,就早早起了床。来到厨房,从壁橱里拿出两个馒头来,把这两个硬得像是铁疙瘩一样的馒头在火炉上烤着。又去了西耳房,潮湿的屋子里还有些暗,白老汉就拉开了灯。把水泥地上的蘑菇一个个装进三轮车里。装好后,拉灭了灯,把车子推出来,从厨房里拿了刚烤好的馒头和一壶热水就出发了。

    走的时候,还不忘给锅里加上水,并放在炉子上,这样的话,儿子儿媳妇起床后就有开水做饭了。

    来到集贸市场,天还没有全亮。白老汉在摆摊儿的时候还不觉得冷。摆完后,却是经受不住了。鼻子红彤彤的,连呼吸都觉得困难。脚也麻木了,如果不是来回跺着的话,光是支撑住身体都不容易。

    这冬日的清晨,单就是冷,连风都没有的那种冷。

    但白老汉心底里却是喜欢这种冷的。按照他的经验,“早个(早晨)只冷无风,一定出来太阳公,午个(中午)暖烘烘”,这一天肯定是个大晴天。那样的话,赶集的人就肯定多,他辛苦拉来的二百多斤蘑菇就不用发愁了。

    白老汉在原地不停地来回跺脚。不一会儿的工夫,又来了几个摆摊的。都是外村的,白老汉不认识,也不好说话。

    对白老汉而言,这样冷的天有一种东西最能御寒了,那就是烟。一连抽了好几根,感觉确实好多了。那包喜梅就剩三五根了,不舍得再抽了。这时,才见本村的马土山骑着辆自行车来了。车后面带着两个大篓子。

    马土山是村里的上门女婿,不过也是个精明人儿,平日里除了种地,还做些小生意。这人在村里有名的会说话。

    “土山,你怎么才来呀?”白老汉说道。

    “呀,是二叔啊。你啥时候来的。”马土山支住了车子,又说,“还不是这天冷,赖在被窝里不想出来。”

    说句实在话,这么冷的天,除非外面有金元宝银元宝,有老婆的人是决不肯早起的。谁不知道在炕头上搂着老婆睡舒服。

    白老汉帮马土山卸东西,说道,“我来得也不早。”见篓子里装的是蒜薹,又说,“你估摸着你的菜能卖多少钱(一斤)?”

    “上个会还卖到三块五,这个会怎么着也能到五块。”马土山一边卸货,一边说。

    “能有那么贵吗?肉才五块六(一斤)呢?”白老汉试探着问这个生意精。

    “肉算啥,现在人的嘴都贱了。您老不知道,城里的棒子面都卖十块一斤呢。”

    白老汉对这话将信将疑,正要说什么,马土山把摊子摆好了,给白老汉递上一根烟,说道,“您老抽根烟吧!”

    白老汉见是好烟,红旗渠的,手在袄上蹭了蹭,才接过了。

    2

    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八点钟的时候人就渐渐多了起来。白老汉问了行情,今天的蘑菇要卖四块钱一斤,这个价高得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不过一个地方没有两种价,这也是老规矩了。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人来问价,却没有人来买,都说太贵了。气得白老汉直摔鞋帮子。十点钟的时候,买蘑菇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

    “哎!你这蘑菇多少钱一斤?”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说道。

    白老汉刚给一个小伙子称过五斤,这时和那人对话时也有些理直气壮了,“四块。”

    “怎么那么贵?”那人说道,“别的摊上都是三——三块五的。”

    “你别这么说,咱们这里都是一个价,你看我这蘑菇,早个才摘下的,多新鲜。你要是不买,别人还在等着要呢!”那人后面确实还有别的人围着。

    那人回头见有不少人争着要买,就说道,“‘缺这缺那,不是年下’,来,给我称三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