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邦胜在哪里(1/2)

    刘邦与项羽争霸,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喜登九五。其中胜败缘由,2000年来一直受人关注。其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刘邦之前,统治者必然出身贵族豪门,血统的重要性胜于其他一切,投胎不巧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而从刘邦开始,中下阶层的人们也有机会登上皇位,才智开始成为决定性因素。如此,刘胜项亡的原因才值得更多的人们关注了。

    不过,就在当时,人们就已总结过其中的经验教训。韩信初拜大将时,当面就问刘邦:勇、悍、仁、强,你比项羽如何?刘邦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就此分剖项羽为人,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强,实失天下心。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也有一次问众臣己胜项败的缘由,并自评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筹给养,我不如萧何;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我能用此三人杰,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这就是我胜项败的原因。

    以上诸说,言之虽也成理,但是,我个人以为,有一条很关键的理由还没提出,那便是不顾任何游戏规则的“无赖战法”。

    话说公元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与德处于对峙状态。双方打得不可开交,而英国民间则有惊人妙语云:“把德国将帅和英国首相抓来放在战壕中,给他们几颗手榴弹对战,三分钟内,天下太平矣。”实际上这条妙语的始作俑者还推项王。早在公元前204年楚汉对垒天下疲敝时,项羽就曾诚心诚意地向刘邦建议:“天下大乱,只因为我二人。我俩何不决一胜负,免得连累天下百姓呢?”而刘邦的反应则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弄得项羽徒呼负负。

    也许今天的我们很同意刘邦的观点,但是,在当时,项羽的提议也并非异想天开,幼稚莫名。在春秋时代,诸侯间的车战就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一定的规则。说白了,这些战争有点类似于今日的体育竞技,双方在一些共同的规则约束下,坦然地以实力定胜负。中世纪的欧洲,两国交战,也常常由君主或主帅单挑,一战胜负,以免连累无辜士卒。由此看来,项羽的建议不仅颇有仁人之心,还颇有历史的成例可以遵循。

    问题只在于:历史的成例不过是成例。如果按照成例,刘邦、项羽这些出身中下阶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