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30应天府(1/2)

    皇帝因为庞贵妃的枕头风而将呼家将满门抄斩,或许是皇帝真的被美色迷昏了头。提供 但是却并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呼得模承袭祖上忠孝王的爵位,那就是异姓王。而这位异姓王手里不但有军权,而且在军中和民众之间都非常有号召力。虽然他表现得很安分,但这并不能让多疑的帝王安心,毕竟他的祖辈就是靠着“黄袍加身”起家的。所以说呼家灭门的事件里未必不是皇帝陛下早有预谋。

    至于放过呼家这两兄弟,虽然书中说的是因为包拯和八贤王的放水。但是知晓暗部存在的莫问,可不相信如果没有皇帝的默许,这两兄弟能逃得出来,而且被庞太师追杀了这么久也只不过是受伤却并没有死。

    再结合皇帝陛下这封信,莫问已经将事件的始末猜得**不离十了。呼家将满门抄斩这件事背后谋划的人一定是皇帝,庞太师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而这枚棋子现在看来已经没用了,并且似乎有着想要脱离主人掌控的趋势,那么便只能被舍弃。于是皇帝陛下就偷偷地放走了呼家的两条小鱼,等着小鱼们回来报仇,正好借机光明正大地将庞太师除掉。自己的出现是一个巧合,不过似乎对皇帝陛下的计划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前提是自己不把信里的内容说出去的话。

    当然只要莫问的脑子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他就不会说出去。而且皇帝陛下心中指示他救助呼守勇,获得他的信任,并且帮助他回京报仇等等,都十分符合莫问原本的设想。不过莫问是打算始终作为幕后人,绝不站到前台,而皇帝陛下显然是想要他光明正大的站出来。他的用意莫问也清楚,无非是想利用这件事给他造势提升他的威望,本来这个位置是属于包拯的。

    于是绕来绕去事情又回到了远点。莫问怎么也想不透皇帝陛下为什么对他这个并没有确定身份的私生子这么重视。虽然莫问很自恋,但是他也并不认为一次也没有见过他的皇帝陛下会被他的魅力折服。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皇帝陛下对他的好都是对另一个人的感情的转嫁,而那个人就是他的母亲。可是若皇帝真的爱他的母亲,又怎么会这么多年都不闻不问。莫问可不相信以皇帝陛下的势力竟然连躲在一个小山寨的女子都找不到。

    察觉到自己又绕回了这个无解的问题,莫问头疼地抚了抚额,果断地将其扔到了脑后。船到桥头自然直,到时候再说吧。

    一晚好眠,第二天莫问精神奕奕地独自出了门。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搞清楚地形,这个习惯已经深刻到莫问的骨髓里了,能克制住自己没有昨天晚上就出门已经是极限了。

    莫问隐藏在人群中,不着痕迹地观察着应天府的建筑物分布,同时一心二用地从周围人的谈话里提取出有用的部分,比如应天府里各势力的强弱和分部状况。

    刚走出没多远莫问就感觉到人群中一阵骚动,禁不住抬眼向骚动的源头看去,正好对上一双美丽的凤目,只是那双眼睛里的光芒太冷、太傲,无端地让人生出一股不喜的感觉,只一眼莫问就移开了目光。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莫问后知后觉地注意到了那一行人的穿着。根据莫问这些日子对周边各国的了解,一眼就看出了那是西夏国的服饰。那么这一行人不用说,肯定就是西夏百花公主一行了。

    其实莫问很不能理解古代那个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定,既然都撕破脸皮打起来了,干嘛还要虚伪地遵守这么一个约定。这位百花公主听说是西夏王李元昊最宠爱的女儿,要是把她抓起来威胁李元昊,说不定李元昊就会就范了。就算他狠心放弃心爱的女儿,但是退一步敲诈点钱财什么的也是可以的嘛。可是朝廷的那些人竟然迂腐地非要遵守那所谓的规矩,竟然就让这些西夏人这么光明正大地走在大宋的国土上。

    莫问注意到周围已经有民众对这一行人露出痛恨的神色了,可是却只能看着,谁也不敢上前做点什么。因为这些西夏人现在是受到大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