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6 部分阅读(1/2)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二章

    能声东击西就不要直来直往

    声东击西的说服方法,就是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表达方式既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可以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作说服的有效手段。

    19世纪时,意大利有个著名的作曲家叫罗西尼。一天,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向他请教。在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作曲家问罗西尼:“这屋里太热了吗?”

    罗西尼回答道:“不,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只好不停地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既不伤情面,又达到阐明己意的目的。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制造云梯,准备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由齐国徒步到楚国郢都,希望劝说公输般不要为楚国制造云梯。

    两人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我是讲仁义的人,所以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般满口仁义,正中下怀。于是他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云梯,想攻打宋国,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就不足的人民。这只不过是为了争夺自己早已拥有的很多土地,这样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攻打它,这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不能以理抗争,这不能算是忠臣。如果抗争达不到目的,这不能算坚强。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杀多数人,这不能算知道类推事理。”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的错误。

    在此,墨子先请求公输般帮助他杀人的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并为墨子的“击西”提供了大前提。因此,墨子立即抓住时机,雄辩分析,连连责难,使公输般欲辩无辞,除认错之外,别无他路。

    实证胜过雄辩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如果擅于使用生动、熟悉的实例,并从中引出一番能被人所领会和接受的道理,再以此类推,把这番道理运用于需要说明的论题,就可以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哥伦布经过18年的准备后,终于成功地越过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这个伟大的创举引起举国欢腾,哥伦布也因划时代的发现,被视为英雄,受到崇敬。但是,有一些无视事实、否认真理的人,想对哥伦布制造一些难堪。

    在一次为哥伦布举办的庆功宴会上,有人发难:“听说你在大西洋的彼岸发现了新大陆,但那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样到达大西洋彼岸,并发现新大陆。所以,这是世上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

    面对挑衅,哥伦布没有立刻回击。他从容起身,从桌子上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场的客人们说:“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把它立起来呢?”

    在座的宾客们一个接一个,试图要把鸡蛋立起来,但是鸡蛋传了一圈后,却仍没有人成功。这时,大家异口同声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书包 网 。 想看书来第二书包网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二章

    然而,哥伦布接过鸡蛋,轻轻地在蛋壳上敲出一个小洞,几乎毫不费力地便把鸡蛋立了起来。顿时之间,全场哗然。哥伦布转身对大家说:“这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吗?然而,你们却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是的,当人们知道某件事情该怎么做之后,也许谁都能做到了。”

    哥伦布以广博的学识、机敏的思想、简明的实例,迅速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模拟推理,并明确指出,在一件事情未获得验证前,它可能就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但是,只要有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件事情就变得再简单不过了。

    事实上,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态度。因此,当我们遇到争论或挑衅时,也应针对事物的本质,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诸如哥伦布所遇到的这类情况,只会造成越辩越僵的争端,还不如用一个简单却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更能让众人口服心服。

    用历史事实增加分量

    在论辩中,引证确凿的历史事例,并将前后两事联系起来,或比较对照,或模拟推理,就能察古洞今,吸取历史教训,增强说服人的威力。

    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发现了中子裂变现象,人们从中预见到裂变会产生连锁反应,并可以利用它来研制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原子弹。当时,美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得知德国要研制原子弹的消息,个个都心急如焚。他们请求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给罗斯福总统,希望他能重视核武器的研制,以便能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然而,如果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说服罗斯福总统,那么派谁去说服呢?

    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选中了罗斯福的朋友——国际金融家萨克斯。萨克斯欣然从命,与罗斯福会面,简洁地转述了爱因斯坦的信件内容,可罗斯福的反应非常冷淡。他说:“这些东西在外行人耳中听起来很神奇。请转告你的物理学家,我会为他的成功祈祷。不过,我觉得在目前阶段,进行这件事似乎还太早。”

    不过,萨克斯在离开罗斯福办公室之前,急中生智,为罗斯福讲了一个故事,最终扭转局势。

    萨克斯说:“在上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凭借强悍的军队,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但是,他就是打不下英国,因为当时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战舰。然而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富尔顿来到拿破仑面前,建议他在每艘战舰上加装蒸汽机。如此一来,即使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也都能横渡英吉利海峡,从而出奇制胜地登陆作战。可是,拿破仑的反应却很冷淡,还对发明家报以冷嘲热讽。”

    萨克斯说到此时,又补充了一句:“历史学家评论这段历史史实时认为,如果拿破仑当时能够采纳富尔顿的建议,那么19世纪的欧洲历史将要改写。”

    罗斯福听完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他随即在爱因斯坦的信上签署:“此事须立即付诸行动!”从而揭开了原子弹制造史的第一页。

    巧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细心思考,就能找出其中的连带关系。而在论辩中,如果把看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找出相同之处,作为说话的基础,则更能显示说话者的智慧。

    《战国策?齐策》中有一则故事。齐国的隐士颜?去晋见齐宣王,当齐宣王接见他时,他却在距离齐宣王很远的地方坐下来。齐宣王向他招手:“颜?,坐到我面前来!”

    颜?听后不但不起来,反而也向齐宣王招手说:“大王呀,你坐到我面前来!”

    齐宣王及左右大臣一听,感到很不高兴。有些大臣指责颜?:“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国君叫你到他面前,你不去便罢,反倒要国君到你面前,这成何体统?”

    颜?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到国君面前去,是我趋炎附势;相反,国君到我面前来,却是国君礼贤下士。那么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国君礼贤下士,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此时,齐宣王心中仍不高兴,说道:“是我当国君的人高贵,还是你这样的士人高贵?”

    颜?答道:“国君当然不如士人高贵。”

    这一下齐宣王火了,他瞪大双眼怒道:“你这话有根据吗?如果有根据,我便可以饶恕你;如果找不出根据,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颜?答道:“当然有根据!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经过士人柳下惠的坟地时,将军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在柳下惠墓地方圆五里内,胆敢打柴煮饭,割草喂马者,一律砍头,绝不宽恕。后来,在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国将军又下了一道命令,只要能割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同时奖赏黄金两万两。从这两道命令中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死去士人的坟头草。”

    颜?面对高高在上的齐宣王,既能呼唤齐宣王到自己面前,却又让齐宣王抓不到把柄,可谓有胆有识。而面对齐宣王及其臣子们的指责,颜?根据君主喜欢在臣子面前标榜自己礼贤下士的心理,做出了对呼唤国君上前的智辩原因,使得呼唤国君之举,不但不是辱君之为,反而成了爱君的证明,从而让齐宣王受了气,却又无可奈何。

    此外,颜?对于齐宣王后来的问题,有理有据地做出了“士人比国君高贵”的回答,更是显出其超凡的胆识。他答辩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两道本来互不相干的命令放在一起,并加以对比,而又有意回避柳下惠和齐王的特殊性,故意突出一个是士人,一个是帝王,一个不能动坟上草,一个被悬赏首级,从而巧妙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三章

    明知故问,点破道理

    在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有了答案,往往会略过不提。可是,在论辩中,有时却采用明知故问的辩术。如此向对方提问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对方对某一简单问题的注意,同时点出尚未点明的道理。

    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从而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正由于如此辉煌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远远超过老将廉颇。

    廉颇对他人说: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高位。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鼓舌如弹簧,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的地位原本那样低贱,现在却位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要是见到他,我非羞辱他一顿不可。

    蔺相如听说这件事,每逢上朝就推托有病不去,不肯和廉颇正面交锋。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也会急忙命人把车拐到巷子里。蔺相如的门客目睹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所以才纷纷离家,投靠到您的门下。现在您和廉颇地位相当,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却躲起来,仿佛害怕得不得了!对于那种难听的话,一般平民、百姓都难以忍受,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有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

    面对门客激烈的言辞,蔺相如不作正面解释,却采用“明知故问”的方式岔开话题,先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问题:“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那么秦王如此威风,我都敢在秦廷大声斥责他,难道我还会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犯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都安然存于朝廷之中。倘若我们两人相斗,必有一伤,秦国将会更肆无忌惮地进攻我们。所以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私人恩怨放在最后啊!”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久经沙场的他羞愧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

    情绪感染,以情动人

    成功的论辩不仅需要锋利的言辞、缜密的思维、铿锵有力的语调,还必须动之以情。动之以情也就是利用较强的表演手法、较美的文字语言、较深的感情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对方及观众的内心,使之沸腾,并最终用情感战胜对方。

    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女去见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经过。原来她是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烈士遗孀,每月都靠抚恤金勉强维持生活。但不久前,出纳员竟要她先缴出一笔手续费才能领钱,可这笔手续费竟高达抚恤金的一半,分明是敲诈勒索。素有修养的林肯在听完老妇人的哭诉后,也感到怒不可遏。他一边安慰老妇人,一边答应她要帮她打赢这场没有证据的官司。

    由于那位出纳员是口头勒索,法庭开庭后,此案有明显的证据不足,再加上被告矢口否认,情况对老妇人十分不利。等林肯发言时,几百双眼睛直盯着他,大家都想知道他有没有办法扭转局势。

    一开始,林肯并没有陈述案情,也没有在老妇人的不幸上做文章,而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双眼含泪,用真挚的情感述说革命前美国人民所遭受到的深重苦难,革命志士在冰天雪地中的战斗,以及他们为灌溉“自由之树”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事迹。突然,他情绪激动,言辞犹如夹枪带剑,直指那位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做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第二书包网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三章

    “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当年的英雄们也早已长眠黄泉。可是,他们那衰老又可怜的遗孀,还在我面前要求代她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然而,她为美国人民牺牲了一切,现在变得贫困无依,甚至还要向享受着革命先烈所争取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视若无睹吗?”

    如此设问,嘎然而止,成功地触动了在场所有群众的同情心。每个在场的人都眼眶圈泛红,为老妇人同情地留下了眼泪,甚而有的人扑过去要殴打被告,有的人则当场慷慨解囊。最后,在大家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动之以情,激发众人内心深处的温暖情感,将有助于扭转劣势。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如果没有心理上的沟通作为基础,即使有理,也达不到说服的目的。这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法律约束更能获得成功。”

    引导对方多说“是”

    日本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叫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取龙目茶碗,顿时,大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了,拿什么去还给他呢?只见一休说:“大家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

    一休见到大将军后,便问:“将军,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问:“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后,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

    由于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知道此事不宜严加追究。一休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渡过难关。

    在论辩中,你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等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坠入圈套时,你便能牵住对方的思维,使对方不得不就范。而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则被人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起着特殊的功效。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说了许多遍“是”之后,你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就能比较容易。但是,老练、心存戒备的对手,往往不会轻易说“是”的。

    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医、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总是板着面孔,人们很难与他交往。有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却爱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来就是炎热的。”如果他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是的,的确很热。”如此一来,自我防卫的态势也就先瓦解了。

    由此可知,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当你在辩论开始时,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然后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攻破对方的防线。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三章

    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在论辩中,巧问是诱导的关键环节。只要问得好,就能牵住对方的思维,进而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方案中,让对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终使其自愿放弃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时,魏国的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为了防备魏王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告,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那么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点怀疑。”

    庞葱说:“那么要是有三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相信。”

    庞葱说:“街上没有老虎,那是明显的。可是一